编者按
“蒙牛—伊利诋毁事件”被曝光后,不仅让中国奶业再次蒙羞,也让网络公关业乃至整个中国公关业蒙羞。
央视“焦点访谈”、南都周刊、中国企业家、新世纪周刊等多家媒体均以专题报道形式,对中国公关业,尤其是网络公关,进行了披露、跟踪、批判。
一时间,中国公关业,特别是网络公关业,被推到风口浪尖,谩骂、指责之声,不绝于耳。
日前,中国企业新闻传播实战专家、《造势》作者周忠先生,就“网络公关”的是与非,中国公关业发展,中国商业市场环境等问题,与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辩证地看网络公关
记者:在“蒙牛—伊利诋毁事件”中,公关公司不惜以身试法,充当了企业恶性竞争的“打手”甚至“帮凶”,您怎样看待这起恶性“网络公关”事件?
周忠: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的力量在不断扩大,与互联网同步发展的,还有“网络公关”。近年来,由于网上信息发布的便利性和效果的明显性,利用网络展开公关、营销已成为一股新热潮,但有些网络公关公司,由于利益诱惑,利用网络,大量发布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商业话题,蓄意攻击竞争对手,开展不正当商业竞争,从而造成了现在网络公关的混乱和无序,这值得警惕和反思。
记者:现在媒体批判声如潮,您怎样看网络公关?
周忠: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就像互联网络本身也存在着巨大争议一样,网络公关也会遇到发展的瓶颈和招致争议,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网络公关。
网络公关就如一把双刃剑,合理运用,可起到积极的推广、宣传作用;运用不合理,双刃剑的自戕性就会体现。
网络公关基于互联网,为现代公共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平台,它在促进企业发展、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与社会的沟通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企业运用得到,则能够有效地实现传播企业信息、品牌、增加企业用户黏性等目标,反之,则会自戕,“蒙牛—伊利诋毁事件”就是很好的案例。
我的朋友、知名媒体人秦朔先生说得好,“公关传播是柄双刃剑;对公关业如此,对其他行业亦如此;善用者,则锦上添花,不善用者,则伤人伤己;商亦载道,用着慎之。”
发展地看中国公关业
记者:网络公关作为中国公关业发展的一个分支,此次事件也让整个公关行业陷入了一次重大的危机之中,您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公关业?
周忠:中国公关业发展迅猛,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目前,中国公关行业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问题,这是事实。
但是,我们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公关业,公关行业的发展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这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关业在协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促进企业与消费者良性互动、增进企业与社会和谐互动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您怎么看中国公关行业未来的发展?
周忠: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然会寻求更多途径的宣传推广方式,在遵循“商亦载道”的原则基础上,通过各种公关方式,为企业、为品牌、为产品“造势”,也成为必然;同时,未来的中国公关行业也会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无论是传统公关方式还是新兴的公关方式,都在为建立起一条真正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景式整合传播道路而努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发展中,作为企业和服务企业的公关业,都应站在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赢的角度,去做实实在在的公关传播,这样,才能真正净化中国公关业。
中国商业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蒙牛—伊利诋毁事件”让中国公关业陷入了险境,据我所知,在中国乳业、家电业等行业,类似的恶性营销,时有曝光,恶性营销是否已成了很多行业的一个恶性肿瘤?
周忠:中国的本土公关行业是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而逐渐壮大的,因此,“蒙牛—伊利诋毁事件”捅开的,不仅仅是乳业或者公关业的弊病,更是整个中国商业市场土壤中暗育的恶性商战的痈疽,但这不会成为一个肿瘤。
就像家电业的“紫砂煲事件”一样,在“蒙牛—伊利诋毁事件”中,相关的当事人和企业都相应地付出了代价,而对于中国家电业、中国乳业、中国公关业乃至中国商业市场而言,这些事件都是一次难得的反思机会。
中国公关业作为一个年经的服务行业,它与食品、家电、及其他行业一样,都需经历发展中的蜕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挫折,会有教训,但是对各行各业而言,发展是必然的,可以说,中国公关业的发展,是中国商业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
周忠简介
湘西人,苗族,商业作家,硕士,中国企业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专家,广州文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首席策划,具有多年媒体从业经历,原《南方都市报》经济部副主任,《南风窗》资深编辑、记者;其商业专著有《争夺眼球—注意力经济下的企业成败》,中国内地第一部企业新闻传播实战和理论专著,《赢在WTO年代》,中国内地第一部从实证角度研究WTO与中国关系的著作,《谋财--福布斯中国首富传奇》,《造势—“小投入大传播”的十三条黄金法则》,该书将在2010年12月底出版。
E-MAIL:qcun@vip.sina.com